諾曼比爾與醫療3D打印
3D打印介紹:
3D打印經過了這幾年的發展,應用的范圍已經越來越大了,不僅是汽車、軍艦甚至連住的房子都能打印出來,連肉制品都能用3D打印而成。3D打印桌面目前最能緊跟時代前沿技術的行業,對于醫療行業自然也不甘落后,時至今日,醫療行業已經有了從器械、器官到手術的全方位3D打印而成的產品以及以及應用。
若要問3D打印在醫療行業應用最廣的是什么,那自然要數肢體和器官打印。在人的身體上,可替換度最高的自然當屬肢體、牙齒等。這些部位的主要功用輔助人的行動和生活,功能單一,所以結構也相對簡單。并且,四肢的殘缺理論上來說幾乎不會對人的壽命造成明顯的影響。因此,義肢、假牙很普遍,而3D打印技術一旦出現,其自然也被迅速應用到這個領域中來。
目前在生活中,3D打印義肢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并得到了廣泛應用。英格蘭一位女童裝上了3D手掌,一位農民工則裝上了一塊頭蓋骨,甚至澳大利亞公司CSIRO可以為病人量身定做鈦制的胸骨和肋骨,從而為其打造一個3D胸腔。
而最近的一項研究也讓我們看到了AI和3D打印結合的可能性。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舒利韋爾牙科實驗室的一組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通用對抗網絡( GAN ),自動生成新的牙冠設計。它根據缺失牙齒的掃描來預測新牙冠的形狀。首先,掃描下頜缺失牙齒的一側以產生2D圖像。接下來,也掃描鉗口的相對側。GAN了解缺失牙齒所在間隙的距離,并在3D中使用新的牙冠設計填充該間隙。
由此可以預料的是,利用GAN建模的精準性,未來的3D打印也將會更加符合人的生理特征和功能指向。比如可以更好地解決接受腔的問題,從而令假肢的安裝更加舒適。
如果說打印肢體、牙齒等是easy級的話,那么,3D打印器官可能就是hard級。而相關的研究也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3D打印器官之所以存在困難,是因為其內部有大量的血管,并且各個器官的組織構成也不一樣。比如大腦主要由大量的神經組織構成,要實現對神經組織的打印和培養目前還是存在較大的技術困難的。
不過可喜的是,目前已經有3D肝臟被打印出來,并且成功存活。美國生物科技公司Organovo就曾經利用細胞3D打印技術,在細胞培養基座中打印出肝臟所需的細胞組織。經過在器皿中的培養,就可以生長為正常形狀的肝臟并移植到人體。只不過,這個肝臟的細胞在經過打印后會失去活性,變成死細胞。
除了肝臟之外,腎臟、胰臟等器官也在研究當中。研究者們普遍認為,要實現真正功能健全、可移植的3D打印器官,至少還需要10年的時間。對于人體器官移植發展來講,10年的時間不算長,但也不短。一旦這項技術變為現實,其帶來的改變將是革命性的:亟待手術的人們將不必因為等不到活體器官而絕望地死去,器官也將成為可以批量生產的商品。對解決活體器官短缺、延長人類壽命,甚至是產生新的器官供應產業鏈,都將帶來積極的影響。
3D打印另一項在醫療領域擁有絕對優勢的應用則是輔助手術。手術是一項風險性很高的工作,尤其是對內臟等人體內部器官組織的手術處理。千百年來,醫生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著如何提高手術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
最初在沒有任何可視的醫療設備的時候,醫生們判斷某一部位有問題的話,只能先打開身體,然后探索著尋找病變的位置,再實施手術。這個過程中醫生則主要依靠自身累計的經驗來進行精準定位。但人體是各異的,在后來儀器、電子設備的加持下,醫生們在做手術之前通過技術手段就可以確定病灶,手術的精確性又相比經驗手段大大提高。
無論是最初的“單刀直入”還是可視化的設備加持,手術有一個明顯的特征:一次性。而3D打印技術的出現,手術操作開始具備了另一個特征:重復性。
芝加哥西北社區醫療的外科醫生最近就為一位腦瘤患者做了手術,利的正是3D技術。一般來說,大腦的細節是無法用肉眼來看到的,這為腦瘤的摘除增添了許多風險。而通過對大腦的掃描,確定腫瘤位置之后,醫生們建立了一個3D的大腦病患模型。那么,通過這個模型醫生們可以看到除了腫瘤之外的大腦的其他區域,對整個手術的區域了如指掌。最重要的是,通過腦部模型的構建,他們可以在真正的手術之前展開多次模擬訓練,以應對任何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同時避免觸碰到可能會被意外傷害的腦部健康區域。
我國在3D打印應用在手術方面也取得了技術的突破。上個月,南京醫科大學二附院心血管中心就利用3D打印心臟的技術,復制了一位心臟病患者的心臟,從而發現了其心臟中復雜的血管構造,并通過模擬不同的手術手段,最終制定出了最佳的手術方案,并順利進行。
那么,當手術從“一錘定音”變成了可反復試驗的醫療手段,無疑將大大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風險。而在另一方面,通過對手術過程的重復性模擬,也會增加醫生們的操作熟練度,手術的時間會被大大縮短,患者也將避免遭受更長時間的手術痛苦。
除此之外,3D打印技術甚至還會用到制藥行業中去,實現患者按需打印藥物的可能;制作康復器械如矯正鞋墊、助聽器;打印植入物如骨骼等??梢哉f3D打印技術正在全方位地影響著醫療行業的走向。
但是3D醫療也并非完美無缺,目前其推廣仍然面臨的幾個問題。
1、材料問題。在以往的手術案例中往往會出現體內植入物出現問題而讓患者遭受二次痛苦的情況,或是植入物有問題,或是植入物對人體造成了傷害。那么,3D打印技術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其也必然要考慮到這個問題。如果只是方便打印,那對它來說價值可能有點小。其如果能探索出更適合人體的材料,也將成為影響技術命運的重要一環。
2、商業化推廣問題。一項技術如果只是花瓶,那它的命運必然是長久不了的。那么,對3D打印來說,其目前仍然存在于一些資金實力較強的醫院里。市面上普通的3D打印設備動輒幾十萬,醫院這種對精度要求較高的領域設備成本則更高。比如醫療對3D打印的精度的要求,日本一家廠商打印的3D肝臟上面的血管都清晰可見,達到這樣精度的設備,一般醫院難以承受。所以,加強技術的研發,降低設備成本,才可能是其快速下沉推廣的關鍵因素。
3、打印器官的動能性問題。目前來說,雖然通過細胞的疊加已經可造出了短暫存活的肝臟,但能夠造出并不代表著其就擁有了肝臟運轉的功能。事實上,器皿這樣的環境與人體是無法相比的,因此藥理測試會存在差異性。另外,如何制造運輸氧氣和營養的血管仍然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細胞就無法長期存活。此外,這種3D打印器官在未來也要面對人體排異的問題。與目前的活體器官相比,其是會更好地適應身體,還是不被接受?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
而一旦涉及到器官,就會有人談論倫理問題。不過既然是為了更好地保存生命,這個問題的爭議應該不會特別激烈。
3D打印對醫療行業來說仍然算得上是一個新生事物。我們發現,每當有一項新技術產生,醫療行業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嘗試。這一方面反映了醫療問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人類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而這份對生命的尊重,也會成為醫療從業者們用技術去越過山丘的不竭動力。
3D打印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重要技術,近30年來發展迅速。3D打印技術有異于傳統的削材及鑄造技術:不僅使產品的物理結構發生變化,還能根據個性化需求定制,實現材料與病變部位的完全匹配,同時可攜帶細胞及生物活性微球進行骨缺損部位的原位打印。這些特點決定了該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3D打印在醫療行業應用最廣的是什么,那自然要數肢體和器官打印。在人的身體上,可替換度最高的自然當屬肢體、牙齒等。這些部位的主要功用輔助人的行動和生活,功能單一,所以結構也相對簡單。并且,四肢的殘缺理論上來說幾乎不會對人的壽命造成明顯的影響。因此,義肢、假牙很普遍,而3D打印技術一旦出現,其自然也被迅速應用到這個領域中來。
關于蘇州諾曼比爾在醫療上的成果:
蘇州諾曼比爾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做高溫熱處理設備的公司,在骨科3D打印上面,有著豐富的熱處理經驗及人才,經過近些年來對于人體植入物上的鈦合金、純鈦、鈷鉻及鎳鈦材料的不斷實驗及改革,研發出來了專門符合于3D打印材料的熱處理工藝及設備,設備系列包括:NB280M系列、NB100HV系列、NB180Ti系列等。經過近年來的投入,我們的實驗室給上千人提供了便攜式的服務,同時在醫療上面,也無償幫助醫院熱處理而拯救過生命。對于熱處理,是我們熱衷且專注的一個行業。
醫療產品包含:
骨科:關節植入物 、髖關節、膝關節、脊柱植入物、脊柱側桁、脊柱桁架、 創傷植入物
齒科:義齒、活動支架、冠橋修復體、下頜骨、根管銼、手術導板、陶瓷義齒
其他:氣管支架、血管支架、動脈血管支架、冠脈血管支架、腦血管支架、外周血管支架、消化道支架
人類無法直接飛到高空,于是我們用無人機拍攝鳥類;人類很難長時間蹲守在密林深處,于是我們為動物量身定制追蹤器,研究動物遷徙規律,追蹤受傷動物的恢復情況…… 受傷的小天鵝回來了 2020年元旦前夕,江西鄱陽湖南磯濕地南山管理處的工作人員萬松賢,通過衛星跟蹤到3只小天鵝最新的活動地點?!?只小天鵝都已經飛回南方過冬,
查看詳情近日,安世亞太聯合匹克捐贈的3000條口罩調節器、聯合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3D打印醫療器械專業委員會、萬華化學捐贈的10800條口罩調節器均已全部運抵相關醫院和組織,為戰斗在前線的醫護人員減輕耳朵壓力。 佩戴口罩調節器的前線醫生 用于捐贈的口罩調節器是利用德迪智能旗下的激光粉床自動化連續生產系統進行制備,相比傳統生產方
查看詳情在美劇《絕望的主婦》中,迷糊的女主角Sussie曾在一次踩踏事件中稀里糊涂的失去了腎臟。年紀輕輕的Sussie 不得不依靠血液透析來維持生命,同時進入了等待腎臟移植的漫長人生。Sussie絕望的眼神讓人感到陣陣心酸。不錯,僅在美國排隊等待腎移植手術的患者名單人數超過10萬人,而2015年僅有17108人接受了腎移植手術。每天就有13人因為沒有
查看詳情瑞典Wallenberg木材科學中心與整形外科醫生合作,使用生物3D打印技術培養軟骨組織。其應用方向是用于修復患者缺損的耳軟骨、鼻軟骨或膝蓋軟骨。通過生物3D打印機和生物墨水,科學家可將軟骨組織”定做”成患者耳朵或鼻子的形狀。 這些軟骨組織的打印材料包含水凝膠、患者軟骨細胞和干細胞。水凝膠的角色是細胞的培養基質,為細胞提
查看詳情3D打印的主要應用領域之一是醫療行業,目前3D打印為醫療行業提供了許多問題的解決方案,如手術導板,醫療植入物,手術器械和生物工程制品等。 硬腦膜是一厚而堅韌的雙層膜,硬腦膜內層較外層厚而堅韌,與硬脊膜在枕骨大孔處續連,稱為腦膜層。主要作用是保護大腦。硬腦膜的纖推走向多種多樣,一般以弓狀放射狀,縱行和斜行為主
查看詳情南極熊導讀:3D打印假肢應用,讓科技更有溫度。下面這個視頻,特意整理了超10款3D打印假手的設計方案,希望可以對中國手部患有殘疾的人士帶來啟發。 △視頻:超過10款3D打印假手設計方案 https://v.qq.com/x/page/w3036mqloqt.html 公益一直都是我們縈繞不去的話題。并且隨著科技經濟地發展,公益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像今年的雙十一以“愿望11實現
查看詳情來源:楚天都市報 三叉神經痛號稱“天下第一痛”,多見于中老年人,武昌的江婆婆受它折磨數月,卻并不知道病因,只單純以為是牙痛。直到拔牙幾個月后,仍不見好轉,她才到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就診,原來是三叉神經痛。昨日,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內,提及此事,江婆婆有些懊悔,稱自己應該早點去醫院就診的。 70歲的江婆婆家住武昌,今
查看詳情活動:3D打印醫療應用分享沙龍 時間:2020年1月10日 地址:上海市靜安區靈石路718號寧匯廣場A3一樓 主辦方 :三的部落 丨 Stratasys 隨著數字化3D打印技術與生物醫學的迅速發展,數字化3D打印技術已逐漸滲透到手術規劃、訓練模型、個性化醫療器械以及個性化人工植入假體等醫療臨床應用。同時,生物材料、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等多個生物醫學
查看詳情來源:澎湃新聞 因為先天性基因突變,4歲的小莞(化名)剛出生就被父母遺棄。經過多方求醫,近日,小莞被送到東莞市兒童醫院,專家為他詳細檢查后,確診他患上的是“尖頭并指綜合征”,經過精心準備,專家們應用3D打印技術按1:1的比例為小莞重建了顱骨,如今,小莞恢復良好,已經進入康復期。 尖頭并指綜合征是狹顱癥的一種,因
查看詳情來源: 諾普再生醫學 醫療生物3D打印是再生醫學、材料科學、機械學等多學科融合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種跨學科和領域的新興再生醫學工程技術。該技術把人造組織和生物器官進行三維圖像數字化,隨后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三維模型,并對模型進行分層和數控編程,以加工活性材料包括生物材料、生長因子、細胞等為主要內容,最終制造出具
查看詳情Premium AEROTEC是空客的德國子公司,2019年7月2日,南極熊從外媒獲悉,該公司已與全球安全和航空航天公司Lockheed Martin(洛克希德馬?。┕竞炇鹆嗽霾闹圃靺f議。 為了優化生產并降低成本,本次合作將致力于識別可以使用3D打印生產的F-35 Lightning II飛機的零件。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F-35 Lightning II項目副總裁兼總經理Greg Ulmer說:“我們在增材制造
查看詳情骨缺損是骨科臨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我國每分鐘就有7人因交通事故導致嚴重傷殘,每年約有1000多萬骨缺損患者。骨缺損修復重建一直是國際臨床難題。西北工業大學汪焰恩教授團隊近日在英國《聚合物》(Polymer)雜志發表論文稱,他們研制的3D打印活性仿生骨可在生物體內“發育”,做到與自然骨的成份、結構、力學性能達到高度一致,
查看詳情2019年10月,廣州邁普公司開發的新型顱頜面修補系統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這一高端植入類創新醫療器械產品,已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醫院使用,徹底顛覆中國醫療產品“低端低價”的形象。廣州邁普是中國首家應用生物3D打印技術開發植入醫療器械、開展精準醫學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在展廳看到了我國研發的全球首個生物3D打印人工
查看詳情隨著助聽器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聽力障礙人士享受到了聆聽聲音帶來的愉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約有3.6億人患有殘疾性聽力損失,占全球人口總量的5%,其中成人患者為3.28億,兒童患者為3200萬。2016年全球助聽器銷量為5545萬個,預計2019年全球助聽器需求量將達7194萬個。我國約有7000萬的聽力障礙人士,隨著消費的不斷升
查看詳情2019年11月19日,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3D打印專業展會FORMNEXT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全球超800家3D打印廠商參展,中國展商超70家。為了滿足中國數十萬熊友對全球3D打印發展最新情況的了解,南極熊作為FORMNEXT2019中國戰略合作專業媒體,在展會現場進行報道。 △ARBURG(阿博格)的展位 在展會現場,南極熊看到了ARBURG(阿博格)的展位,ARBURG(阿博格)是
查看詳情腦外科(一般是指神經外科)是醫學中最年輕、最復雜而又發展最快的一門學科。3D打印技術在神經外科多個亞學科領域都有著應用切入點,已在臨床治療中開展的應用包括腦腫瘤手術治療時使用的預規劃模型,以及用于顱骨修復的植入物。除此之外,還包括一些處于研究階段的新興應用,例如通過3D打印生物支架進行腦神經的再生、修復等。
查看詳情用患者自己的細胞和生物材料“打印”了世界上第一個 3D 血管化心臟,這是第一次有人成功設計和“打印”了充滿細胞、血管、心室的完整心臟。 據南極熊了解,近日,全球首個智慧生活創想者大獎——SEED AWARD 2019在深圳揭曉,來自以色列的3D打印心臟項目從1300多件參賽創意項目中脫穎而出,奪得百萬現金大獎,該項目通過采用革命性的3
查看詳情肝臟已鑒定出500多種重要功能,范圍從過濾血液到酶活化。對于研究人員而言,使用專門為肝臟創建的生物墨水進行生物3D打印組織結構具有很大的優勢,并使它們更接近于模擬器官的復雜性。世界上只有少數研究人員和公司在研究肝臟特有的生物墨水,而其中之一就是阿萊維。這家總部位于費城的生物技術公司現已與仿生生物材料的先驅X
查看詳情近日,3D打印機制造商Desktop Metal推出了新款桌面3D打印機Fiber;10月,數字化齒科3D打印機企業迅實科技宣布完成過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8月8日,3D打印機公司LuxCreo清鋒時代宣布完成3000萬美元B輪融資?,F如今,“3D打印”的熱度正持續上升,也受到了資本市場更多的關注。 經過多年發展,3D打印技術愈發成熟,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不管是汽車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