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打印技術在航空制造領域的發展初探
3D 打印技術作為一項快速成形技術,一經問世便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今更成為各國爭相追捧的對象。隨著 3D 打印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普及,人們越來越發現這種先進技術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應用空間。在航空航天領域使用 3D 打印技術,也已成為世界各國的潮流。
目前的 3D 打印技術通常包括固化成形技術、疊層實體制造技術、熔融沉積造型技術和激光燒結技術。在航空制造領域,高性能金屬構件激光成形技術是最前沿的 3D 打印技術。該技術是以合金粉末為原料,通過激光熔化逐層堆積,從零件數模一步完成高性能大型復雜構件的成形。成形構件形狀之復雜,節省材料程度之高,是傳統鑄造和機械加工方法難以企及的。
中國航空制造業在 3D 打印技術上已經走在了前列,多個型號飛機使用了 3D 打印部件, 部分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1、設計與制造無縫連接
貫穿飛機研發全過程使用傳統制造方式生產飛機的零部件,其結構設計、材料選擇、制造、維護等模塊均是相互獨立的,在此過程中,難免出現前后銜接不順暢、返工或是拖延時間 等問題,而 3D 打印技術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它將以上過程融為一體,共享一個數據平臺, 實時反饋各方面的意見,實現了設計與制造的無縫鏈接。目前 3D 打印技術在飛機的設計、制造和維護全過程中都得到有效應用。在研制階段,可以通過 3D 打印技術制造等比例模型;在制造階段,3D 打印技術可用于加工制造關鍵零部件;在維修過程中,可通過 3D 打印技術,用同一材料將缺損部位修補成完整形狀,修復后的零件性能不受影響,大大節約了時間和金錢。
2、激光打印大型鈦合金構件問世,滿足主承力要求
2013 年 5 月,在第十六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獲得 2012 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的飛機鈦合金大型整體關鍵構件激光成形技術一經展出,備受矚目。該技術使中國成為迄今世界上唯一掌握高性能大型金屬零件激光直接制造技術并付諸應用的國家。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我國掌握了金屬零件激光快速成形的關鍵工藝及組織性能控制方法, 提出原創性的“熱應力離散控制”新方法,成功解決了大型鈦合金構件在激光快速成形過程中嚴重翹曲和開裂的難題。此外,提出激光快速成形大型鈦合金主承力結構件凝固晶粒尺寸、 晶粒形態和晶體取向主動控制新方法,諸多巨大突破使所成形的飛機鈦合金結構件綜合力學性能大大提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教授表明,激光打印的零件,等同甚至超過鍛件的性能,抗疲勞性能比鍛件高 32%~53%,疲勞裂紋擴展速率降低一個數量級。公開的材料表明,我國已經能夠生產優于美國的激光成形鈦合金構件。我國在飛機鈦合金大型整體結構件激光快速成形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令美國震驚,F-22 戰機的鈦合金整體式承力框,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體式鈦合金構件,但這已成為過去的紀錄。迄今為止,我國已經用激光打印技術直接制造了 30 多種鈦合金等大型復雜關鍵金屬零件,在大型運輸機、艦載機、C919 大型客機、殲擊機等飛機中裝機應用。
3、材料損耗大大降低,提高戰機鈦合金的利用率
航空工業 3D 打印技術使用的主要材料包括鈦合金、鋁鋰合金、超高強度鋼、高溫合金等。這些材料基本都是強度高、不易成形加工、傳統加工工藝成本高昂的類型。以軍用飛機的關鍵材料鈦合金為例,其以質輕、高強、耐高溫、耐腐蝕等優異性能成為軍用飛機的關鍵材料。為有效降低裝備結構重量,提高裝備性能、使用壽命和可靠性,飛機、航空發動機等裝備越來越多地采用大型鈦合金整體結構。然而,鈦合金特殊的材料屬性,給傳統加工帶來了巨大難度。采用整體鍛造等傳統方法制造大型鈦合金結構件,工序長,工藝復雜。對制造技術和制造裝備的要求高.成形技術難度大.不僅需要萬噸級以上的重型液壓
鍛造裝備、大規格鍛坯及大型鍛造模具,而且即使加工出來,內應力和變形開裂的問題使其性能難以達標。因此.使用傳統鍛造技術造出的零件,尺寸往往控制在 4.5m 以內。除此之外,鈦合金零件加工去除量大.數控加工時間長、材料利用率低、生產周期長、制造成本高。有資料顯示,1t 鈦合金要 40~50 萬元,一個發動機葉盤,傳統工藝制造近似于“雕刻”,最后剩下的只有 7%。這意味著 93%的原材料都被浪費。美國的 F 一 22 飛機中尺寸最大的鈦合金整體加強框所需毛坯模鍛件重達 2796kg.而實際成形零件重量不足144kg,造成大量的原材料損耗。鈦合金傳統加工的以上弊端,嚴重影響了其在航空制造領 域的應用.
作為航空 3D 打印的前沿技術,激光快速成形改變了這一現狀。中國利用激光打印直接制造 C919 飛機的中央翼根肋,傳統鍛件毛坯重達 1607 kg。而利用激光快速成形技術制造的精坯重量僅為 136 kg,節省了 91.5%的材料,經過測試,其性能優于傳統鍛件。鈦合金激光成形技術憑借其造價低、速度快的特點,使中國生產的鈦合金結構部件迅速成為中國航空力量的一項獨特優勢.目前.中國先進戰機上的鈦合金構件所占比例已超過 20%。4、3D 打印材料設備有限,有待重點研發目前。
航空制造工業 3D 打印技術使用的主要材料僅限于鈦合金、高溫合金之類強度高、不易成形加工且傳統加工工藝成本高昂的類型。發展全新材料,特別是復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將是當前及今后的研究熱點之一。打印機作為 3D 打印技術的主要設備。其先進程度直接決定了該技術的成敗。以激光快速成形技術為例目前我國所使用的激光器仍靠進口,這使該技術的研發進度受到限制.只有研發自己的大功率激光器.才能不受制于人,使發展進度最大化。岡此,加強 3D 打印設備的研發力度將成為今后的另一個研究熱點。
5、不可完全替代傳統制造技術,兩者應配合使用
對于單件生產來說.3D 打印技術具有絕對優勢.但對于大規模生產而言,鑄造、鍛造等傳統制造方法仍不可替代,無論是成本,還是質量和穩定性,3D 打印技術都沒有競爭力。所以就目前而言,3D 打印技術只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使用。短時間內還無法完全代替傳統加工制造技術。因此應合理配合,各取所長,實現效益最大化。與此同時.還應在現有基礎上積極探索,不斷拓寬 3D 打印技術的應用領域。
總之,3D 打印技術的應用,大大加速了同產尖端戰機的研發進度。相信隨著 3D 打印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成熟,中國航空制造業將會登上世界巔峰。
來源:EOS 現在很多航空航天公司都認識到增材制造技術的獨特優勢,轉向增材制造(AM),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復雜零件的生產,并創造出重量更輕的替代產品??傮w而言,該行業的公司一直在尋找減輕飛機和其他飛行器重量的方法,以優化旅行條件并減少油耗。 突破極限 利勃海爾,全球領先航空工業供應商,在行業供應系統已超過五十年。
查看詳情來源: 空天防務觀察 作者:劉亞威 一、持續資助國家增材制造創新機構,全面支撐增材制造研發 2012年8月,國家增材制造創新機構(又稱“美國造”)由美國防部牽頭建立。該機構由國防制造與加工中心領導,旨在集合全美的學術界、工業界、政府機構和非盈利組織的力量,建立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促進增材制造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應用研究
查看詳情據南極熊了解,2019年1月29日,工業級3D打印領航企業華曙高科與空客(北京)工程技術中心有限公司在長沙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合作研發應用于民用航空領域的新型高分子3D打印解決方案。這標志著空客首次與中國企業在高分子增材制造領域開展合作研發。 前排(從左至右):華曙高科創始人、董事長許小曙博士,空客(北京)總經理程龍
查看詳情來源:解放軍報 一個普通的背包,可在海水中變成救生艇、在野外露營時變成帳篷;一根普通的排水管道,可根據水流量膨脹或收縮、在破裂時自我修復;一個普通的沙發,可隨著就坐客人的高矮胖瘦調整形狀……曾經出現在哆啦A夢四維空間袋里的神奇事物,正隨著4D打印這一技術的出現與發展,一一成為現實。 制圖:蘇延強 從“3”到“
查看詳情作者:李中生,鞏孟祥,張成龍 航空發動機作為工業制造成就的集大成者,是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隨著國家“十三五”戰略的穩步推進,我國的航空發動機制造產業雖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對低成本、短周期、質量輕、強度大等制造工藝的追求也越發緊迫。3D打印技術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它為材料和結構提供
查看詳情來源:中新網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道,近日,全俄航空材料研究所總經理、俄科學院院士葉夫根尼?卡布洛夫表示,俄羅斯首架借助3D打印機制造的噴氣式無人飛行器將在夏季完成首飛。 卡布洛夫表示:“目前我們的工作人員已制造出噴氣式無人飛行器,在此之前我們制造出了俄羅斯首臺用3D打印機打印的發動機,其重量共1000克,推力為12千克
查看詳情來源:3D打印商情 下一代航空航天技術對下一代生產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增材制造(AM)是其中的主要技術——航空航天制造和3D打印自然而然地相輔相成:航空航天工程師需要通過昂貴或難以加工的材料來制造復雜零件,而通過增材制造,復雜性是免費的,材料是擠壓或熔合的,而不是必須加工掉。 AM與航空航天之間的合作時機再好不
查看詳情來源:航天科技情報展望 據了解,由泰雷茲阿萊尼亞宇航公司(Thales Alenia Space)、克蘭菲爾德大學和Glenalmond Technologies公司組成的團隊成功地制造了用于未來空間探索載人任務的第一個全尺寸鈦壓力容器原型。該壓力容器高約1m,質量約8.5kg,由鈦合金(Ti-6Al-4V)制成,采用電弧增材制造(Wire +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WAAM)工藝沉積。由于能夠
查看詳情來源:局座召忠 近日,俄羅斯一家醫療企業invitro發布消息稱,該公司在2018年12月將其研發的磁性3D生物打印機送上了太空,并進行了太空打印生物活組織的試驗,這是人類歷史上在此方面的首次太空嘗試。 此次,俄羅斯宇航員利用3D打印技術在太空6個人類軟骨組織樣本和6個小鼠甲狀腺樣本,這些樣本隨后降被送回地球研究。Invitro指出,該實
查看詳情據南極熊了解,2019年3月12日,西安賽隆金屬材料有限責任公司與中國航空工業供銷西北有限公司在中航大廈會議室舉行了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中國航空工業供銷西北有限公司總經理別家昕首先系統介紹了中國航空工業供銷西北有限公司的主要經營范圍,并通過具體的客戶案例詳細闡述公司服務給客戶帶來的價值,西安賽隆金屬材料有限責
查看詳情韓國哈尼德技術公司(Huneed Technologies)開設了一個研究中心,主要探索如何將3D打印技術用于航空零部件生產。3月5日,該公司與德國3D打印巨頭EOS公司(Electro Optical Systems)合作建立的增材制造技術中心在仁川的哈尼德技術公司總部舉行了開幕儀式。與會者包括哈尼德技術公司董事長Eugene Kim、EOS首席客戶運營官伯特蘭·休梅爾·范德里以及波音公司
查看詳情文:曹宏翼 齊 祥 朱曉彤 航空工業一直是我國國防工業的重中之重,而航空維修是航空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世紀后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航空工業也迎來了飛速發展,無數新型戰機翱翔藍天,保衛著祖國的山河大地。目前國產三代機已相繼進入了翻修周期,相對于傳統的二代機,三代機無論在機體的結構布局、特設航電及軍械雷達等
查看詳情△南極熊配圖:同軸送粉金屬3D打印演示,適合制造大尺寸金屬零部件 作為工業界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航空航天制造領域集成了一個國家所有的高精尖技術,是國家戰略計劃得以實施,政治形勢得以展現的后援保障領域。而金屬3D技術作為一項全新的制造技術,在我國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優勢突出,服務效益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查看詳情2019年3月25日,南極熊從外媒獲悉,美國宇航局與格倫研究中心(GRC)和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MSFC)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GRCop-42,這是一種具有高導電性的銅基高強度合金。 使用粉末床熔融(PBF)3D打印,NASA研究人員成功地3D打印了近乎完全致密的GRCop-42組件,這些組件可以抵抗變形,即使在高溫下也能保持堅固。 從2014年到2017年,NASA工程師
查看詳情據南極熊了解,3月14日,清華大學激光快速成形中心創立者、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首席顧問、中國工業3D打印理事會主席顏永年教授到廣西大學作主題為“激光金屬熔化/熔覆技術原理和應用”的學術報告。顏永年教授表示,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民航市場開始,金屬3D打印在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市場的前景良好,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是
查看詳情來源:cnBeta 前不久,美國總統表示,美國要展開一場21世紀的“太空競賽”,在2024年前將美國宇航員再次送上月球。但上去了,人住在哪里好呢?3D打印房屋,也許是個不錯的主意。 據外媒SlashGear報道,美國宇航局(NASA)周一公布了其3D打印火星棲息地挑戰賽的三個決賽入圍設計方案。該項目旨在未來在月球、火星或其他星球上的宇航員開發
查看詳情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全球3D打印機行業中,歐美最為發達,已經初步形成商用模式。我國3D打印產業化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企業整體規模普遍較小,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還存在大規模商業化產業化受阻、原材料制約產業發展、與國外3D技術仍有較大差距、總體成本仍相對較高等問題。 3D打印作為我國制造業升級的重要推進技術之一,
查看詳情奧本大學宣布,NASA已向其國家增材制造卓越中心(NCAME)頒發了一份為期三年,價值520萬美元的合同,開發增材制造工藝和技術,以提高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性能。 “幾十年來,奧本工程師一直在幫助美國實現其太空探索目標,”奧本Samuel Ginn工程學院院長克里斯托弗·B·羅伯茨說。 “NASA與我們的增材制造研究人員之間的這次新合作將在開發先
查看詳情來源:粉體圈 隨著金屬3D打印技術的蓬勃發展,航天航空已經成為這項技術的最大應用市場。其中,鎳基高溫合金、鈷鉻合金、鈦合金、鋁合金的3D打印發展最為迅速。2017年,GKN航空航天公司向法國空中客車和賽峰集團提供了先進的Ariane6號火箭噴嘴(SWAN)。該火箭噴嘴通過激光焊接和激光能量沉積工藝對關鍵結構零部件進行加工,使得噴嘴的
查看詳情來源:3D科學谷 數字供應鏈是未來工業解決方案和業務流程的重要方向,不僅僅包括物流、倉儲、運輸等內容,還涉及到工程、研發、制造和資產管理等領域。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區塊鏈等眾多創新技術在供應鏈中的應用,傳統供應鏈管理正在向數字化、智能化、可控化方向快速邁進。3D打印是一種數字化制造技術,產品的設計文件易于被
查看詳情